叫作血小板的淋巴

巴门尼德

  今天老师说了巴门尼德的相关哲学思想,老师说,巴门尼德区分了语言和语言所要表达的东西,但他没有认识清楚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他所认为的是表达了某种实在的东西,并认为这些是永恒的这是有问题的。

  巴门尼德残篇所说内容如下:

  核心思想:感官是骗人的,并把大量可感觉的事物视为单纯的幻觉。唯一的真是“一”。“一”是无限的、不可分的。(球形,无处不在)

  残篇1:在这里,你要经历一切:一方面,完满的真之不可动摇的内核,另一方面,全无真可信的常人意见。根据这种意见你也要学会理解:所考虑的东西只要是普遍的,就一定是有效的

  残篇2:一条路乃是是,且不可能不是,这是确信之路,由他它得出真;另一条路乃是不是,且必然不是,我告诉你,这是完全走不通的路,因为你认识不了不是的东西,这是不可行的也不可说的。

 残篇6:可说的与可想的必然是是者(实在的东西)

  残篇8:只剩一条路可以说了,即:是。这条路上布置了许多符号。是者是非创造的,也是不可消亡的,因为它是整体的、不动的和无穷的。它不是在过去,也不是在将来,因为它是在现在,完全作为整体,一个一,持续的;因为你将寻求它的什么起源呢?它是如何生长的?来自何方?我也不允许你从不是者来说或思考;因为不是乃是不能说的,也是不能思考的。如果从不(是)开始,什么需要会驱使它在晚些时候而不是早些时候成长呢?这样它必然要么完全是,要么不是。除了是者,真信念的力量也不会允许从不是者能够产生任何东西;因此正义不会放松锁链,允许它产生或消亡,而是把它抓牢;对这些问题的判定就在于:是或不是......(可被思考的不过是是者是这种思想)

  那么巴门尼德有什么问题呢。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思维,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世界是客观的,语言是人用来描述世界的一种图像,因此语言也是客观的,打个比方就是,如果世界当作月亮,人们借助望远镜看月亮,月亮在望远镜上成的像就是语言,而人们在脑海里看到的月亮就是思维。能够被说出与思考的事物是同一的,因为你绝不能发现一个思考没有它要表达的东西。

  老师说巴门尼德的问题在于”但他没有认识清楚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是什么“之前提到过,语言是客观的但是当语言与人相关时,语言所表达却不一定精准的反映现实。这里要引出专名和空名,专名顾名思义,就是指专有名词,比方说”亚里士多德“当说出这个词时候,大家都能理解亚里士多德是指什么,而空名指有这么一个名词,但是这个名词所指的东西却不存在,比方说”麒麟“,有这么一个名词,但是麒麟本身是不存在的。更深入一点,专名和空名要区分涵意和意谓,涵意就是这个词本身蕴含的意义而意谓就是使用这个词的人所指的意思。当解释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想必也就明白了巴门尼德的问题,当一个人表达一个句子的时候,这个句子不一定含有意义,就只是一个文字表达而已,不一定有实在的意义,就比方说,”乔治华盛顿是美国总统“这句话本身含有意义,但是说话的人不一定知道乔治华盛顿是谁,他只是知道这么一个事实,然后说了出来,这个乔治华盛顿不含有意谓。按我的理解来说,就是世界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语言就是搜索引擎,我们的思想是关键词,我们借助搜索引擎在数据库搜索关键词,得到的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意思,但这个意思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巴门尼德所说的语言的关系是什么呢?巴门尼德所说的语言是一种逻辑体系,就相当于”是“,是一种框架、模式或者逻辑形式的研究。这种框架、模式或者逻辑形式适用于任何被认识的东西,即适用于任何能够用作这种一般形式或模式的内容、填充、例子、说明或案例研究的特殊可认识的主题或问题。换句话说,巴门尼德的语言就相当于逻辑里的“是”世间的万物都是可替换的“p"和”q"

评论(3)

热度(1)